同样的一道题,把情境或者情境要素变化了,从被动去解题到主动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学习的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问题1:
1、观察下图,化工厂等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图中哪个位置?为什么?
2、绿化带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3.正确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以上是一个问题提出的角度。我们可以再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如问题2:
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建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
1.[区域认知]试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2.[综合思维]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3.[地理实践力]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4.[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
我们把上述的第三小题问题再变换一下,如果从污染物的处理角度来考虑,把工厂迁移的话,应该怎么迁移?
再换一下,如果从城市热岛效应的角度考虑,迁移以后,这个原址做什么工程有利?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 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特别补充: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然后,我们再把问题归纳整理,如下
如何有效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思维再延展一下,就会有这些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小结:看书,理解基本知识,拓展,考虑综合因素,在做一些基本习题,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热岛效应的知识体系。但是,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下一步就是做习题,多做习题,通过不同的习题来增加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根据情境的变化,变化思维,对要素进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