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备: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核心知识点
同学们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很简单,细化下面的这幅图中涉及的知识点,也不是问题。能清楚的讲清楚的同样也不费劲。有很多老师还带领了同学们搞出了受热过程的口诀:“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这都有利于很好地记忆。也能有效地帮助同学们考试得分。理解了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怎么样,到达地面怎么样,大气接受地面辐射怎么样,就可以了。
这里面的三个核心要素(角色)就是:太阳——大气——大地。理解他们之间的热量关系。以上都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必知必会的。
然后,我们说说高考地理常考的几个角度——
最常考的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大气的削弱作用。
问题1, 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月球表面昼夜温差为什么比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得多?
问题2, 藏袍穿着的特点与当地气温昼夜变化大密切相关,解释西藏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问题3,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10月23日前后),此后北方地区霜冻出现的频率将增加。霜冻为什么更容易出现在深秋或早春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用燃烧秸秆的烟雾来减轻霜冻的危害?
问题4,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曲线的是____,理由是 _ 。
(2)如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图,其原因是什么?
问题5,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是什么?
当你一口气把这些消息体做完了之后,喘口气,静下来一思考,你发现所有的知识都聚焦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上面。这就是学习的核心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底层知识。这个理解透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