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如下图一。
1,这一段文字概括为: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20%,且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2,这一段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
“大气。”
追问: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50%左右。延伸思维:大气直接吸收了20%,地面吸收了50%,那剩下的30%左右哪儿去了?
图二
3,如果请你对上图二中的内容“(由实验得知”加括号,那下一个括号在哪儿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样加呢?括号内的插叙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追问1如果对这个括号内的内容进行注释一下,那么,应该如何注释?
答:物体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
继续追问12,物体的温度和波长之间什么关系呢?
答: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
再继续追问3,请举例回答物体的温度和波长之间的关系(武器装备使用的红外线仪器)。
这段文字不过是对常识性内容做了一个插叙,简介告诉你物体的温度和波长的关系,告诉你的地表面的辐射是长波辐射。
图三
4,对图二、图三内容加以概括:
“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针对这句话:“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划分句子成分,如下图图四所示:
思考:划分句子成分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真的结合划分句子的成分来思考不是语文的学科问题,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在解决概念的内涵,也就是就是思维的严密性,。也是语文这个所谓的“百科之母”所发挥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如果你真的明白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科学都是“说明文”类型,学习之间的壁垒就很容易打破。
图五:
概括本段文字: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小细节追问:“逆辐射是针对什么称作‘逆‘的”?大气辐射就是指的大气逆辐射吗?
最后,把这三句话合起来,完整地审视一下,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如果还不够形象。那就结合示意图再复述和画一下。
再完整地边画边说,再刷几个题目就OK。
朱根平老师简单小结:高中学生学习要充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你说你语文学得好,但是却只会在考场的试卷上好,确实,那也算是一种能力,但是没有什么大用。至少要能用在其他学科上,融会贯通,这才能发挥所谓的“语文是百科之母”的作用。再则,数学号称“百科之父”你也不能把数学就用在数学试卷上,至少也能灵活的运用在学科上。
一旦打破了学科壁垒,有了融会贯通的思维,学习就容易多了。
- 上一篇:高考地理必备: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核心知识点
- 下一篇:有人说阶层固化,有人说没有机会?